2011年6月23日星期四

Bossa Nova - 森巴和爵士的變奏 (上)

有一種音樂,令人十分放鬆,壓力全消,適合繁忙而懂得享受生活的人。

讀大學的生活相當悠閒,令我有時間亂聽不同類型的爵士樂。那時候聽過一種有點像爵士又不是完全像,但卻十分符合我的口味。這一種音樂叫 Bossa Nova,是一種懶洋洋,令人十分放鬆的音樂,通常會在咖啡店聽到,在Starbucks 必定找到這種音樂的蹤跡。

有兩種環境適合聽這種音樂。 第一是在悠閒的下午,在陽光照射下的室內,桌上放上咖啡和餅乾或蛋糕,點起檸檬、迷迭香、天竺葵、佛手柑精華油,拿著你喜歡的讀物,坐在窗旁,在 bossa nova 平和懶惰的氣氛下度過半個下午。第二是在晚上,關上電視,開一瓶紅酒,閉上眼睛讓 bossa nova 伴你入睡。請切忌在大清早聽 bossa nova,它會讓你整天都懶洋洋,驅走了晨早起來的朝氣。

Bossa Nova 是一種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音樂,發源自南美巴西的一種森巴音樂,後來它傳到北美,深受爵士界喜愛,並把這種森巴音樂混合爵士元素,成為Bossa Nova 這種新型音樂。Bossa Nova 是葡萄牙文,Bossa 一詞解作森巴,Nova 是new 新的意思,Bossa Nova 是一種混合爵士和森巴節奏的新音樂。

只需要簡單的樂器包括結他、鋼琴、鼓等已可奏出輕快舒服的bossa nova。下面是一首最經典和歷史悠久的bossa nova,叫 "The Girl from Ipanema",是大碟 "Getz / Gilberto" 裡的一首單曲, 發行於1964年,這大碟讓 Bossa Nova走向國際,是第一隻最成功的 Bossa Nova大碟,不知道你喜不喜歡這種懶洋洋的節奏。


2011年6月19日星期日

Norah Jones - 第一隻album 就走紅的爵士歌手

Norah Jones 是其中一位比較年輕的爵士女星,她出生於1979 年,紐約,父親是印度人,母親是美國人。

她的音樂生涯由2001年開始,2002 年推出的 "Come away with me" 令她一晚內奪得五個格林美獎。她不單是唱Jazz 的歌手,在她發行的唱片裡亦洋溢著濃郁的民歌味道。

"Come away with me" 這大碟裡的 "Don't know why"是 Norah 的成名作, 讓她在03年奪得三個格林美獎。在這album裡,還有一首叫 "Turn me on"的爵士歌曲,是英國經典愛情喜劇 "Love Actually" 的插曲,"Turn me on" 為這套電影的氣氛生色不少。





除了歌唱事業,Norah 還拍過一套電影,由王家衛執導,型男 Jude Law和她主演,2008年上映的 "Blueberry Nights"「藍苺之夜」。論電影,整套電影所營造的氣氛很好,只是故事較為平淡,王家衛的電影需要時間學習怎樣欣賞。我反而更愛電影主題曲 "My Story",跟 "Turn me on"一樣,Norah 利用她唱歌時的感情、感覺和觸覺為電影增添了很多浪漫氣氛。



2011年6月17日星期五

大學記憶 - Diana Krall

香港的爵士樂市場跟音響密不可分,到HMV 裡逛逛,爵士樂、古典音樂跟流行曲分開,另闢房間去擺放爵士樂、古典音樂唱片。房間裡必備的是高級音響,揚聲器是木製的,音色溫暖醇厚和富感情,適宜播放古典和爵士音樂。

二千年頭,我讀浸會大學,黃昏放學後,會走到又一城的香港唱片逛逛,每次也直接走到房間中試聽,那時期房間裡常播放著Diana Krall 的 "The look of Love",旋律甚佳。這隻2001 年發行的大碟讓她在香港的知名度增加。

2002年,她的唱片公司Verve發行了 "Live in Paris" DVD,是我第一次看到她的LIVE表演。



她練得一手爵士鋼琴,樣貌甚年輕(雖然她是六十後),自彈自唱,聲音相當低沉,不是音域很廣的一類。她能利用她低沉而穩定的聲音,把爵士樂演繹得很有感覺,並讓她低沉的聲音也成為了她的風格。

另外,她也熱衷於bossa nova,2009 年發行了 "Quiet Nights",首首 Bossa Nova 名曲,包括"Quiet Nights" , "The boy from Ipanema"和 "So nice"等,沒有悶場,聽出耳油。



翻查維基,原來她來頭不少,這位加拿大爵士歌星原來在九十和二千年代在眾多爵士女歌手中鶴立雞群,成為銷碟冠軍,並奪得三個格林美獎。

相比 "The look of love",我更喜歡她 2005 年的 "Christmas songs" 。聖誕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聖誕節前的三個月,我就開始陸續把聖誕歌傳輸到我的mp3 機,然後一直聽到聖誕節。Diana 的 "Christmas songs" 絕對是聖誕節不能或缺的。

她的爵士聖誕歌輕快浪漫,能把聖誕節的浪漫氣氛推到極點。"Let it Snow"是我其中一首最愛,即使今天是炎熱的夏天,聽後也令我充滿聖誕的感覺。

2011年6月15日星期三

香港爵士流行曲

爵士樂在香港是小眾或中產玩意,一般流行曲或走rock 路線、或走R&B 路線,但卻承受不起走Jazz 路線的風險。但是,如果有人能成功在這個範疇走紅,他的市佔率將會比其他路線高。

我想起唱Jazz 的知名流行曲歌手屈指可數。蘇永康在二千年發行的Soul Jazz,把自己的首本名曲以Jazz 的方法演譯。我聽過全碟,他不是唱這方面的歌手,只聽到有Jazz 的配樂,Jazz 的唱腔卻欠奉,沒太大爵士樂的感覺,也沒令我產生感覺。




第二個記起的是陳奐仁。09 年,他推出了 "Raw Jazz",全碟都是爵士樂風格。我很喜歡他作曲、作詞、主唱的「怒火街頭」的主題曲「沒時間後悔」,但說到他唱 jazz,就覺得他在技巧和感情上比不上老外,或許他只是以玩票或過一下癮的性質推出此唱片。"Raw Jazz" 收錄了他翻唱的一些經典爵士歌曲,如cheek to cheek, a foggy day, I've Got You Under My Skin 等。這些名曲已經過不少知名爵士歌手翻唱,他要超越和突破前人,若沒加入任何新元素,真是比登天更難。



最後亦是我覺得最值得推薦的張學友,作為最高資格的流行樂歌手,他一改曲風,在10 年推出爵士唱片"Private corner",並在一個月內在亞洲大賣20萬張。值得推薦的是他全部的爵士歌曲都不是改編自他以前的名曲或翻唱著名爵士歌曲,而是度身訂造,或改編一些外國歌曲,填上中文歌詞,或創作全新的曲詞,最後以廣東話演繹爵士樂,突破了西方語言壟斷爵士樂的界限,這是香港開埠以來的第一個。




三個香港流行樂歌手中,我對張學友情有獨鍾,只因"Private Corner" 給我極強的浪漫感覺。我最喜歡的「迷你」旋律優美浪漫,會令人有喝了甘香醇厚的酒後那種陶醉的感覺。

第二最愛是「十二個音」,旋律同樣優美,帶點跳脫,帶點浪漫,聽起來是放鬆和舒服的感覺。在配樂和唱腔上,兩者都不算爵士,反而像抒情的輕音樂,但學友卻唱得很富感情,最少讓我覺得非常有feel,懶理他唱得爵士不爵士。

2011年6月12日星期日

Jamie Cullum - 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de

在黑夜的城市裡,蓋上玻璃幕牆的高樓大廈間,聳立著百年歷史的英式建築,在五光十色的霓街燈、虹燈、商廈燈光匯聚下,伴隨著優美的爵士音樂,太容易產生那種孤寂而浪漫的感覺。香港 - 是聆聽爵士樂的上佳地點。

這幾年最常看的爵士表演是Jamie Cullum 的 "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de",也忘了它有多少個晚上伴隨著我,因它的旋律極度優美之餘,還百聽不厭,每一次聽也相當有feel,尤其是在寂寞的黑夜,暗戀的季節。



這歌曲由一位叫María Grever 的墨西哥作曲家於1934 年所作。1959 年,Dinah Washington 因此曲奪格林美獎。之後由多位爵士太師如Diana Ross, Sarah Vaughan, Renee Olstead, Rod Stewart等翻唱,最近的是我喜歡的Jamie Cullum。

Jamie 生於1979年、英國。1999 年,他20歲,他以48 磅製作了他的第一張唱片,名為"Heard it All Before",他製作的500 片唱片,由於數量稀少,現已被炒至600 磅一隻。真正讓他一炮而紅的,是他在大學畢業後,2003 年發行的 "Twentysomething",當年在英國的爵士唱片磅中銷量第一。他成為了英國最灸手可熱的爵士歌手。

Jazz 對很多年青人來說是一些舊和outdated的東西,跟流行的R&B, Hip hop, Rock相比,Jazz 似乎不受年青人的關注和歡迎。但我看過他一些Live演出,他以他的天份把Jazz 年輕化和活化起來,讓年青人覺得Jazz的表演不一定很悶。例如他以敲打鋼琴木板作為前奏,增加了整個演出的玩味。



跟其他舊一代的歌手不同的是,他的形象年青和不羈,穿一件tee,或加一件西裝褸,他就出席宴會或演唱會的表演,和以前爵士歌手每次都西裝骨骨,盛裝出席很不同。這年青的形象吸引了年青人的注目,亦令爵士樂年輕化,擺脫了爵士樂就是老土的傳統思維。

對Jamie 的Jazz 有興趣,不妨先聽他的代表作"Twentysomething",歌詞講述他自己作為一個廿多歲大學畢業的年青人,對掌握不到自己人生的不滿和對社會的控訴,對一班香港的八九十後來說,我相信甚有共鳴。